張愛玲這一生命途坎坷,情感不順,她曾在文章中寫過這樣一句話:
遇見了一個人,便一直低下去,最終在塵埃里開出花來。
這句話概括了張愛玲早年在愛情里的風格,卑微、倔強、不肯服輸,但因此吃盡苦頭,終生孤獨。
在她的小說里,有命途多舛的孤女,有被愛折磨的苦命女人,唯獨一個活的瀟灑的,便是《傾城之戀》中的白流蘇。
可她離過婚,後來再遇的那個男人,也未必是源于愛,多是由于利益,可見張愛玲對于感情的負面情緒。
張愛玲看透了感情,把故事寫的涼薄又清醒,這都是她摸爬滾打總結出來的經驗。
正如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女人,總要在感情里吃些苦,才能有所成長,還有很多人一生得不到愛,最終才大徹大悟,但已經為時過晚。
細數張愛玲的生命中,真正造成她情路坎坷的,莫過于她的母親。
小時候,母親習慣性地打壓,致使她自尊心受創,在愛情里卑微。
成年之后,母親屢屢缺席,使張愛玲更加渴望愛。越是拼命得到,越是不加思索,最后狼狽收場。
張愛玲的人生就是每個女性的縮影,有些母親縱然愛著女兒,卻在不知不覺中為她奠定了錯誤的感情觀。
有些女人一生都與幸福背道而馳,多半也是由于沒有從母親身上看到婚姻美滿的影子。
從呱呱墜地到談婚論嫁,女人最常接觸的就是母親,耳濡目染之下,她們所有的行為都帶有母親的影子。
由此也可知,母親的格局、素質、三觀等方方面面都在影響著女兒日后的走向。
女兒婚姻幸福與否,多半是由母親決定的,很現實,希望我們都能引以為戒。
01:母親的婚姻狀況,決定了女兒的婚姻走向
世界名著《面紗》中,也有母親與女兒一生的羈絆,書中的女主角凱蒂貪婪、粗俗、無知,只顧以愛情為樂,不懂得如何識別真心,最后慘遭拋棄。
與其說是凱蒂不想尋找一段美滿的感情,倒不如說是她從來不知何為愛,何為幸福,何為家庭。
母親從來沒有教給過她這樣深奧的道理,連母親自己也未曾經歷過這一切。
凱蒂的母親貪財成性,與父親從來不和她逼迫著丈夫升官發財,也難忍丈夫的無能和淺薄。
成長在父母冷漠、爭吵不斷的家庭里,凱蒂自小便失去了對于婚姻本來的刻畫,只剩下對于愛情的追逐。
等到在所有的感情中遍體鱗傷,才恍然醒悟,原來從一開始母親就從未給自己樹立正確的榜樣,在她成為母親之后,決心不讓女兒重蹈覆轍。
現實生活里也是如此,女兒曾經對于感情一知半解,所有的認知幾乎來自于母親。
母親婚姻幸福,她們會模仿著對方尋找相似的伴侶,母親婚姻不幸,她們只能兜兜轉轉,到處碰壁。
成為母親之后,我們為女兒考慮的更多,除了要給她足夠的物質生活,也別忘了情感上的引導。
愛情里的尊重、支持,婚姻里的攜手共贏,無法用表面的語言來表達,只有以身作則,女兒才能大徹大悟。
挑選一個幸福的婚姻,在其中經營得當,不僅是對自己負責,也是為了以后的女兒著想。
她一睜眼就處于幸福的環境里,以后也不會隨隨便便跌入不圓滿的深淵,這是你成為母親的自豪,也是無可替代的勛章。
02:母親的教育,決定了女兒日后的擇偶觀
女人的婚姻質量是從擇偶開始的,再優秀的女人也會因為擇偶不當而飽受傷害,縱然日后有能力失婚,也必然落得一身傷。
還有些人看起來平凡普通,卻因為選擇了合適的伴侶而終生沐浴幸福,可見,擇偶觀至關重要。
有些女人明明擁有極好的條件,卻總是遇人不淑,只是不懂如何去選擇,沒有形成正確的三觀,這可能來源于母親長期的教導缺位。
母女連心,不是說說而已。漫長的時光之旅中,彼此是最親的人,也最能相互感染。
在女兒涉世未深時,作為母親就要為她根植正確的三觀,尤其是在情感方面,教導她成為自尊自愛的獨立人格,引導她明白愛情是勢均力敵、相互成長的產物。
當良好的三觀成為她們前進的動力時,所有不利于對方成長的因素都會通通讓路,你的女兒只會終生沐浴在快樂和幸福之中。
母親對于女兒的影響根深蒂固,無人替代你的婚姻質量,你的三觀是否正確,都在無形之中為女兒以后的婚姻奠定基礎。
想讓女兒婚姻順利,不只要為她挑選合適的伴侶,更要讓自己擁有高質量的婚姻和人生。
成為女兒前進路上的燈塔,就是你給她最好的禮物。
EN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