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云法師圓寂:早年赴台曾入獄,晚年受病痛折磨,死前留幾千萬言

2023年2月5日,即中國傳統元宵節當日下午,星云法師因病辭世,享耆壽96歲。

云起云落 盡看人生

星云大師是當今人間佛教成功的實踐者。

他開創的台灣佛光山道場,在兩岸四地都有很大的影響。

人間佛教理論的倡導者是太虛法師,深化者是印順法師。

星云法師則是自覺實踐人間佛教理論的最早成功者。

01

幼植善根

1927年8月19日,李家的三子出生了。

這個孩子,名叫李國深,也就是後來的星云大師。

小國深出生在亂世,先是軍閥混戰,繼之中日抗戰,接著國共對立。

在糧食極為短缺的時代,頓頓地瓜飯。

12歲出家后,寺里也是稀粥代飯,經常一個月吃不到一塊豆腐。

苦難與饑餓讓小國深養成了能忍的習慣。

物質上的貧困,不影響小國深精神上的富足。

他說:「我生性隨和謙讓,從小甚得長輩疼愛。」

他的外婆一生行善助人,17歲開始持齋念佛,從來不說別人一句不好。

在兵荒馬亂的年代,外婆常對他說:「面臨死亡,不要驚慌。」

在星云大師的一生中,從小到大,曾無數次面對生死的考驗,但其超然的態度幾乎都能使他轉危為安。

這種臨危不懼、生死如一的精神,主要來自外婆的影響。

02

生死考驗

第一次讓星云大師與死神擦肩而過,是在6歲那年。

臘月的一天,哥哥從外面回來,興奮地說:「河上都結冰了,可以走路了呢!」

小國深一聽,歡天喜地往外跑。

遠遠就看到河面上有一個圓圓的白色的東西,像個大鴨蛋。

小國深一踩上冰,冰就裂開了,整個人掉進了河里。

無論怎麼用力都爬不上岸,全身僵硬,失去了知覺。

後來不知過了多久,小國深一個人掛了滿身的冰柱子回到了家,朦朧中記得是一位老婆婆把他送回家的。

家人認為,這是觀世音救了他。

21歲那年,國共雙方內戰激烈。

星云大師擔任小學校長,無緣無故被抓了去。

關了10天后,在一個黃昏,他被押赴刑場。

他心中一陣難過,不是因為死亡。

而是自己才21歲,好多理想和抱負都沒有實現,就要離開這個世界。

可奇怪的是,到了刑場,士兵卻說:「可以走了。」

星云大師以為是要從背后開槍,過了一會兒沒動靜。

回頭一看,士兵已經走了,這又是一次死里逃生的經歷。

03

少年出家

1939年,12歲的李國深在南京棲霞寺剃度出家,拜志開上人為師,法名悟徹。

棲霞寺是一座有「六朝圣地,十余名藍」之譽的古寺,始建于公元489年。

15歲,星云在棲霞寺受具足大戒。

師父因為他年紀小,怕他經不住考驗,就讓戒師把香疤燒大一點,明顯一點,杜絕他還俗之心。

戒師在燒香疤時用力一吹,香火突然旺盛起來,把頭蓋骨燒得都凹了下去。

原本靈巧的小星云,被火一燒,幾乎失去了記憶力,變得笨拙不堪。

星云想到老師說過的話:「多拜觀世音菩薩求智能啊!」

于是,星云每天虔誠禮拜,大約持續了兩個月,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。

感覺原本愚笨的頭腦,不但恢復了過去的記憶,還更聰明了。

在棲霞寺期間,他充分利用鄉村學校留下的圖書館,大量閱讀中外小說。

《三國演義》、《三國志》、《少年維特之煩惱》、《基督山恩仇記》……

閱讀開啟了星云的眼界和心胸,也激發了他的文學創作欲望。

不到20歲的年紀,星云就已經多次投稿發表詩歌作品。

他還寫了《釋迦牟尼佛傳》、《玉琳國師傳》等,寫作成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。

04

弘法智慧

星云大師不但擅長文學寫作,還精于講經說法。

他在弘法方面的成功可以歸結為以下幾條。

第一,用心開發自己的潛能。

星云大師說:

「我從小就覺得自己很笨拙,生性膽怯,在大眾場合說話老是打結。

于是,每次上台開示前,我都把講稿讀到滾瓜爛熟;每當看到有人來,我也主動迎接,事先想好對應的詞語。

如此用心多年,完全是克服匱乏的生活所激發出來的潛能。」

第二,勤于學習思考。

沉浸書海,沉思寫作,將書本上的知識整理筆記,融會于心。

這些都是講經說法的資料寶藏,更是遭遇困難時的力量源泉。

第三,豐富的人生閱歷。

苦難浸泡過的心靈,使他世事洞明、人情通達,因此能夠隨機開示,渡人迷津。

星云大師的成功,不單是靠講經說法。

更重要的是順應時代,開辟多條途徑,引領佛教走向新時代。

利用網絡媒體,創辦電視台、錄制光碟、推廣網站。

他寫作出書,以事說理。

通過講故事的方式,把深奧的義理內涵,轉化為人人可消化的精神食糧。

05

佛光山事業

有人問,佛光山事業為什麼會做得這麼大?

概況起來,有幾點原因。

首先,來自星云大師的大愿。

星云大師發過多次大愿,1949年,星云大師初到台灣。

某些人歧視大陸來的僧人,星云大師餓得吃不上飯,22歲的他暗暗發愿:

「日后我一定要普門大開,廣接來者。不管什麼身份、地位,還是有錢沒錢,也不管什麼時間,一定讓來的人吃飽吃好。」

其次,是星云法師有愿必行的性格。

一能學,二能忍,三能容。

星云大師自認不聰明,他豐富的知識從學中來,不斷琢磨,刻意練習。

他有多篇專講佛教「忍」的哲學,如忍辱負重、以退為進等。

他認為包容就是謙虛助人,使人感恩不已。

因此,星云大師有了大福報,能凝聚人心,成就大事業。

最后,大愿的實現根本上依靠大智慧。

大智慧來自對佛法堅定不移的信仰,以及對現代人心靈的洞察。

星云于印度菩提伽耶大覺寺前,以歡喜心把紅包一一交給貧困的 300 多位婦女

星云法師大德的另一個體現是:他一生堅持勤儉,且嚴守清規戒律。星云法師的地位雖高,但凡事都講究親力親為,凡是自己能做到的,他絕不假手于人。

星云法師信奉「人不能享福」,因為福報是有度的,一旦開始「享受福報」,福報就會與日遞減。所以在生活上,他反對生活用度鋪張浪費,主張在花費上要有度、要老實。他經常和弟子們強調節儉多一點,福報就多一點,財氣就多一點。

因一生節儉,曾有媒體問他「安貧樂道,與佛教是相通的嗎?安貧樂道的人,真的不會覺得自己窮嗎?」他當時的回答是:

「出家人沒有奢求的欲望所以不覺得自己貧窮,更何況貧窮可以磨練人的意志,給人智慧,這比金錢更重要,所以‘貧而不貧,貧而富貴’。」

說完這段話后,他還詼諧地說:「佛光山1000多位出家人,都是‘貧僧’,包括我。」

星云法師還奉行寬以待人,他認為寬厚是一種很老實的美德。

星云法師晚年

星云法師受世人敬仰的第三方面原因,與他在文化弘法過程中,所留下的影響深遠的經典著作和語錄有關。

星云法師一生留下的著作、語錄達幾千萬言,有人曾說:這幾千萬言里,已包含了他對世人方方面面的開示。

他曾在談到貧富時,有過這樣的一番經典論述,他說:

「第一富有的人是誰?《佛所行贊》卷五中說:‘富而不知足,是亦為貧苦。雖貧而知足,是則第一富。’是貧?是富?在于我們懂不懂得知足,能不能夠在當下的因緣中,尋出一片自在清淡的人生。」

這段話的言外之意是:真正的富有是控制自己的欲望,是主動淡泊,即知足。

而在談及普通人如何學佛時,他也曾有過開示,他說:

「學佛,其實就是學自己,完成自己。禪者有絕對的自尊,大都有放眼天下,舍我其誰的氣概,所謂‘自修自悟’、‘自食其力’,那就是禪者的榜樣。」

這段話是星云法師在提醒世人:世間眾生都可成佛,要學佛也不必非得出家。

在為人處世上,星云法師也曾提醒世人:

「世間,只要有人的地方,就有是非與好壞,就有光明與黑暗,說好的未必好,說壞的未必壞。好事要提得起,是非要放得下。」

無數人在聽了他的這段話后,放下了是非之念,而真正放下者,皆已自在。

星云法師筆墨

而對那些深處逆境卻渴望有所作為的人,他也曾為他們指明了出路,他說:

「在等待的日子里,刻苦讀書,謙卑做人,養得深根,日后才能枝葉茂盛。失敗者,往往是熱度只有五分鐘的人;成功者,往往是堅持到最后五分鐘的人。」

對于普通人最關注的「生死」,星云法師也有自己的看法,他曾說:

「我最不怕的就是死,我對死沒有畏懼,覺得死了也沒有關系,因為我覺得人的精神是不會死的。」

星云法師還曾有過一段最經典的語錄,而這段語錄,恰恰可以為他自己的一生做結:

「世間最好的東西,是歡喜;世間最貴的善舉,是結緣;世間最大的力量,是忍耐;世間最強的愿力,是甘愿。」

一位哲人說:如果一個人離世時,他在笑而其他人在哭,那這樣的人生就是圓滿的。星云法師離世時,臉上掛著微笑,可世人卻都含淚悼念他,由此可見,他96年的人生是圓滿的。

星云法師

還有一位哲人說:「有的人死了,卻還活著。」我們有理由確信:用文化弘揚了佛法,用德行感染了世人,并留下了無數經典著作、語錄的星云法師,將永遠活著!

謹以此文,悼念剛剛離世的星云法師!

用戶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