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懂一杯茶,一口就夠了:認清一個人,這4點就夠了

人活著,總要和形形色色的人交往。

但是人心隔肚皮,一不留神就會遇到狼心狗肺的人。

別擔心,紙包不住火,總有蛛絲馬跡,見證人心。

一杯茶,能夠以小見大,就像照妖鏡一樣厲害。

因而,看清一個人,喝杯茶就行了。

01

上茶,見態度。

相傳,紀曉嵐去五台山游玩,廟里的方丈,第一次見他,覺得是一個普通的香客,于是招呼:「坐。」還對里屋喊:「茶。」

紀曉嵐說:「我從京城來的。」

一聽這話,方丈態度變好了,吩咐:「請坐,泡茶。」

得知紀曉嵐的大名,官拜禮部尚書,方丈肅然起敬:「請上坐,泡好茶。」

紀曉嵐大筆一揮,留下一副對聯: 坐,請坐,請上坐;茶,泡茶,泡好茶。

方丈拿著對聯,臉都紅了。

是啊,一副對聯,見證了一個人如何「見風使舵、攀高踩低」。這樣的人品,要不得。

待人要一視同仁。

那些喝茶時,敷衍你的人,顯然是不把你放在眼里。或者在一群人喝茶時,你總是被冷落,說明這樣的群體,還是離開為好。

若是你打扮樸素,去了高端茶樓,被人攔住了,不是你的錯,是對方勢利眼了。這樣的茶樓,不去也罷。茶樓的主人,也不見得人品好,只是見錢眼開而已。

親戚朋友交往,若是給富貴的人上好茶,給窮人劣質茶,或者只有一杯冷水。這樣的人,層次太低了,斷交是明智之舉。

態度好的人,不會小看任何人,體現了好的人品。

02

約茶,見感情。

《警世通言》里有一個故事。

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,蘇軾被貶到黃州去了。

蘇軾離開京城時,王安石交代,黃州至眉州之間,有西陵峽,巫峽,歸峽。若是回京城, 一定要帶巫峽的水,專門泡茶喝。

事情已經約定了,但是蘇軾卻圖簡單,隨便裝了一瓶歸峽的水。

王安石煮茶一杯,緩緩地說:「《水經補注》記載,西陵峽水急,歸峽水慢。因而,水有濃有淡,巫峽在中間,味道剛剛好......」

蘇軾離席謝罪。

生活中,我們也會經常約朋友,一起喝茶。但是有人「放鴿子」,讓你一個人在茶樓里,渾身不是滋味;有人立馬拒絕,把感情割斷;有人來赴約,但是很不真誠,只是應付你。

當然,你去赴約的時候,也會根據感情的深淺,做出決斷。

真正的好朋友,相聚的時候,不僅能喝喝茶,還能聊天,下棋,談一談人生。就是不去高端的地方,在家門口擺個小飯桌,也是樂悠悠的。

約一杯茶,其實是一段感情的重逢,認真對待的人,才值得交往。

03

談茶,見智慧。

宋代禪師克勤,寫下「茶禪一味」四個字,見證了茶的智慧。

古時候,很多文人墨客,喜歡以茶為題,寫下喝茶、聚會的場景。

茶的種類,也被人們研究透徹了,茶的各種姿態,還有不一樣的名稱。比方說,泡茶時,上面的泡沫,稱為「云腳、湯花」。

蘇軾喝茶之后,留下一句 :「湯發云腴釅白,盞浮花乳輕圓。」

現實生活中,我們經常一邊喝茶,一邊悟道。

有一個商人,做生意虧本了,非常痛苦。

他去找禪師開悟,希望能夠東山再起。

禪師請他喝茶。

茶杯擺在商人面前,茶水倒滿了,但是茶壺沒有停下。

商人大喊:「水滿了。」

禪師說:「哦,滿了,滿了。」

商人頓悟,不是生意太難,而是欲望太多。這是月滿則虧、水滿則溢的道理。

從此,商人樂善好施,生意也好起來了。人生得到了善報。

當你對茶能夠深入研究之后,你會發現,不僅有了茶道,還有很多的智慧,悟透了就是人生哲理。

人生如茶,熱時暖手,溫時暖身,冷時解渴,隔夜能澆花。

04

種茶,見貧富。

我的三姑,在一座小河邊定居,屋后有幾畝茶園。

春天來了,三姑去采茶,賣了不少錢。

過節的時候,有大城市里的親戚去做客,三姑泡了一杯茶。親戚說:「這是劣等茶,呸呸。」

三姑解釋:「好茶都賣錢了,家里只有別人不要的茶,多擔待。」

親戚立馬紅臉了,因為自己太「挑三揀四」了,不知道農村的疾苦。

人的貧富差距,一方面是從錢多錢少來衡量,一方面是人對金錢的態度來衡量。

作為農民,賺錢很難,因此把上等的茶賣了。這是可以理解的,但是城里人卻以為,個個都是土豪。

要明白,種在山間之茶,是經濟;種在心間之茶,是富貴。

當茶變成了謀生的手段之后,就體現了一個人的遠見。做普通茶農,還是規模化種茶。什麼茶最賺錢,如何加工,都是經濟發展的思路。

當你去普通人家里喝茶,一定要注重「禮輕情意重」,否則就辜負了別人的好心,反而顯得心窮了。

當一個人使勁喝高端茶,假裝富貴之時,人就虛偽了,花錢買罪受。

05

作家路金波說過:「其實真正對生活有影響的朋友不過三五個,周末下午在家里喝杯綠茶,用心說幾塊錢的話,就夠了。」

人這一生,沉沉浮浮是常事,需要坦然對待。同時,也學會平視高層的人,善待同層次的人,高看低層次的人。

說到底,看清一個人,關鍵看人品,具體看行動。

茶杯雖小,卻藏著生活的酸甜苦辣,人性的美丑善惡。

其實,只消清茶淡飯,便可安享生活。

用戶評論

2023/3/24 5:17: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