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低頭」的是稻穗,「仰頭」的是稗子,懂得低頭是一種「大智慧」

當稻子成熟的季節,我們站在稻田中一眼望去,哪根是稻穗哪根是稗子一目了然,因為稻穗總是低著「頭」,而夾雜在其中的稗子卻直挺挺地昂著「頭」。 所以,只要認清這一點,就很容易把稗子一根根的清除出來。

老人們總是教導我們說:頭不可昂得太高,鋒芒不可太露。確實如此,天只有那麼高,頭抬得太高就必然會被撞破,而鋒芒畢露就必然會受到折損。所以,要想容于天地間,人就要學會低頭,要想生活過得幸福,人就要收起鋒芒,低調做人。

三國演義中的楊修,人恃才放曠,就是因為不懂得收起鋒芒,低調做人,數犯曹操之忌,從而招來殺身之禍。

第一次曹操嘗造花園一所,造成后,取筆于門上書一「活」字而去。人皆不曉其意。楊修說:「門內添活字,乃闊字也。丞相嫌園門闊耳。」于是再筑墻圍,改造停當,又請曹操觀之。曹操雖稱美,心甚忌之。

第二次,,塞北送酥一盒至。曹操自寫「一合酥」三字于盒上,置之案頭。楊修見了,竟取匙與眾分食完。曹操問其故,楊修說:「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,豈敢違丞相之命乎?」曹操雖喜笑,而心惡之。

第三次,曹操恐人暗中謀害己身,常分付左右:「吾夢中好殺人;凡吾睡著,汝等切勿近前。」一日,睡夢中,被子掉地上了,一近侍慌取覆蓋。曹操躍起拔劍斬之,后上床睡,半晌而起,假裝驚問道「何人殺吾近侍?」眾以實對。曹操痛哭,命后葬之。人皆以為曹操果然是在夢中殺人,只有楊修知其意,臨葬時指而嘆曰:「丞相非在夢中,君乃在夢中耳!」曹操聽了,更加厭惡楊修。

最后一次,曹操屯兵斜谷,進退兩難之時,夏侯惇來請夜間口號,曹操隨口曰:「雞肋!雞肋!」夏侯惇傳令眾官夜間口號,都稱「雞肋」。而楊修,聽到傳「雞肋」二字,便叫隨行軍士,各收拾行裝,準備歸程。恰被曹操發現,最后以擾亂軍心罪而殺之。

楊修的死,曹操故然必須得負主要責任,但是楊修自己也并非一點責任都沒有。試問,如果不是楊修平時鋒芒畢露,屢次在言語上看破曹操的想法,又怎會招來曹操的厭惡呢?由此可見,無論是從與人交往的角度來說,還是保全自身的角度來說,鋒芒畢露都不是理智的行為。

一個才華出眾的人,更應該要做到對才華深藏于內而不顯于外。一個人如果總是自以為多麼了不起,總是喜歡在人前過分炫耀自己,那麼他怎麼可能不得罪人呢?怎麼可能不受人嫉妒呢?

怎麼可能有善終呢?鋒芒畢露,狂妄自大,在人前處處炫耀自己的才能,滿足的只是自己一時虛榮心,得到的卻是無窮后患。

所以,要想成就一番事業,光有能力還不夠,必須得學會掩蓋自己的鋒芒,不要在自己還沒成事前就成了別人的靶子。今天你把頭低下去,忍耐一番,明天是會有你的出頭之日的。

用戶評論

2023/6/4 13:17:38